所主站
以案释纪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3-08-2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号角。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英勇牺牲,“哪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的默默奉献;再到脱贫攻坚战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担当意志,科技创新领域“勇攀世界高峰”的雄心壮志,体育赛场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豪情……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把“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提出要萃取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并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今天的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筑牢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立足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新起点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力打造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坚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陕ICP备05007611号-1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信息大道17号 邮编:710119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1033号